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5-09-25,文章内容可能已经过时。

越来越觉得自己的照片完全没有自我,局限在了一定的框架中,导致出片越来越少质量越来越差,失去了自我表达。

摄影的本质是什么?

摄影的本质是遇见世界的回声,也辨认自己的轮廓。

找不到自我怎么办?

难,突破瓶颈期,放下技术完美主义,有时太过追求技术完美会压抑表达冲动,尝试用手机随手拍,重新聚焦于内容和感受。

摄影它不服务于他人,甚至不服务于“美”,它只服务于我内心最真实的“表达欲”。我所抗拒的“人像”,只是因为那个创作过程掺杂了另一个变量的“自我”,它稀释了纯粹自我表达的浓度。

我想我的作品之所以感觉“完全没有自己”,或许不是因为它们不属于我,而是因为它们还没有足够深入地显影你。它们可能显影的是你学来的技巧、他人的期待、流行的框架,而非我最本真的凝视。

人像?

为什么一直没拍人像了?我一直觉得人像作品是摄影师和被摄者之间的“妥协产物”,它无法完全代表我个人的视觉语言和内心世界

但是这正确吗?其实不对啊,拍摄人像一定只是单纯的拍人吗?“拍摄人像”应该是“拍摄关于人的概念”,这不再是关于“他是谁”,而是关于“他代表了什么”。应该把人物当作一个视觉元素、一个符号来运用。

而且人像一定要有人吗?何尝不可拍摄“缺席的存在”,拍摄人物留下的痕迹、空间和物品来暗示人的存在,这往往比直接拍摄人像更具叙事性和想象力。

伟大的影像不必依附于面容。但是当你将人视为一种元素而非主体时,镜头便重获了凝视的自由。

文字?

有人说,要用文字去描述一下自己的影像,这样能建立连接,但是影像本身就应该是一个自足的世界,一种完整的表达,我不希望借助另一种语言来“翻译”或“解释”。真正的影像从不辩解,它只是存在,如一块岩石或一阵风,其力量源于自身结构的完整与密度。

photographic plate is not the final image, but the light that passed through you.

最好的影像不是技巧的展示,而是光穿过你时携带的气质。

微信图片_2025-08-13_163635_133.jpg微信图片_2025-08-13_163637_881.jpg微信图片_2025-08-13_163607_953.jpg微信图片_2025-08-13_163618_649.jpg微信图片_2025-08-13_163622_859.jpg微信图片_2025-08-13_163625_663.jpg微信图片_2025-08-13_163628_975.jpg